低碳航空动力与绿色能源创新团队
通用链接 English 手机版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课题组简介 - 简介
团队简介

团队介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宣益民院士带领的低碳航空动力与绿色能源研究团队立足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科学前沿,长期从事航空飞行器综合能量/热管理、太阳能高效转化与利用、碳中和技术、先进储能技术等方面研究工作,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机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JW前沿创新项目、装备预研以及航空基金和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专项等重要科研项目,原创性学术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江苏省首届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等,为我国能源技术、热科学技术和国防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团队现有教授5⼈,副教授3⼈,讲师2⼈,其中中国科学院院⼠1⼈(宣益⺠),英国皇家⼯程院院⼠1⼈ (YulongDing),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席科学家1⼈(刘向雷),国家⻘年特聘专家1⼈(刘向雷)等。团队实验条件优良、科研经费充⾜,和美国佐治亚理⼯学院、美国卡内基梅隆⼤学、英国伯明翰⼤学、英国帝国理⼯⼤学、德国宇航中⼼、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等国际著名研究院所具有⼴泛的合作交流。

创新成果

1、提出了适⽤于不同类型热交换系统动态特性的分析⽅法,发明了器件-界⾯-热沉-系统多层次的⾼功率密度电⼦设备热控制⽅法。

2、提出了“光⼦纳⽶流体”概念,建⽴了纳⽶流体能量传递、转换理论与⽅法,突破了纳⽶流体设计、调控与应⽤的关键技术,引领了纳⽶流体分⽀学科的研究。

3、构建了包括⾮磁性材料、磁性材料和超材料在内的近场热辐射理论模型,建⽴了⽬标与背景红外辐射特性理论分析⽅法。

4、阐明了太阳能利⽤中光-热-电多物理场耦合的能量传输与转换机制,建⽴了光伏、热电、热化学耦合的全光谱太阳能利⽤⽅法。

5、发展了太阳能驱动光热耦合⼈⼯碳循环技术,耦合CaCO3热化学储热,原创性提出太 阳能直接驱动热化学储热、CO2原位转化、燃料制备⼀体化⽅法。

硬件设施

团队依托航空⻜⾏器热管理与能量利⽤⼯信部重点实验室,拥有清洁能源测试转化共享平台。平台处于我校明故宫校区C15能源动力楼,实验室面积近1500平米。经分步建设,平台现配备有X射线衍射分析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稳态瞬态荧光光谱仪、同步热分析仪、比表面积和孔隙度分析仪、化学程序升温吸附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导热系数测量仪、高精度热成像温度测量系统、太阳能模拟器、电阻蒸发磁控溅射复合手套箱镀膜仪、全自动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刻蚀机、台阶仪(测薄膜厚度)、ALD(原子层沉积)、同步热分析(梅特勒)、高温DSC(赛特拉姆)、ICP-OES(铂金艾尔默)、接触角测量仪、液相色谱仪(沃特世)、离子色谱仪(塞默飞)、多通道电化学工作站(瑞士万通)、可控强度调制光电化学谱仪(德国Zahner)、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CT等分析仪器和试验装置,可实现从纳米到宏观跨空间尺度的物质成分、结构、形貌分析,从纳秒到秒跨时间尺度的光学、电学、热学物性的实时测量,完成对能源转换、储存及利用技术中的关键材料、器件、系统的性能测试验证和失效诊断分析。

图片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