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从事激光焊接与先进连接技术、激光增材制造工艺与装备、航空航天先进激光加工制造工艺、材料加工工艺建模与仿真等领域的研究。
长期开展航空航天复杂结构激光焊接、激光熔化沉积LMD工艺研究,在热场、流场、力场、溶质场、微观组织场等多物理场多尺寸角度,初步构建激光焊接与激光增材过程中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快速熔化、快速凝固、相变与扩散等多环节的定量求解方法。
长期开展高效建模与高精度求解的虚拟焊接技术体系研究。承担了航空、航天、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大尺寸复杂焊接结构有限元建模与仿真研究十余次,涉及激光焊接、电子束焊接、电弧多层多道焊接、电弧摆动焊接、搅拌摩擦焊接等工艺,精确预测了相关结构的焊接残余应力、焊后变形,为相关企业开展工艺研发、变形控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中国商飞、中航工业、航天科工、航天科技、中国南车、徐州重工等单位多个型号的焊接工艺研发中,突破了大尺寸复杂焊接结构有限元建模与应力变形的精准求解的策略。
长期开展航空航天异形复杂结构件激光焊接(特别是双激光束双侧同步焊接)相关工艺研究、装备研发、样件研制。将多尺度耦合建模、多物理场耦合求解、多工艺环节联合调控、多传感器高度共享等策略应用于航空航天复杂焊接结构件的控形控性之中,承担型号研制任务多项。主持了国产大型客机C919机身壁板焊接技术与装备的各个细节问题的研究,承担了某型飞机某钛合金大型复杂结构件的研制,承担并完成了国内首个激光焊接火箭贮箱的研制。
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排名第一)、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两项(分别排名第一、第五)、南京航空航天大型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南京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奖。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省“333人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空英才”等人才支持计划。
“某型发动机进气防砂滤国产化性能试验”和“某型发动机红外抑制器研制试验研究”课题通过了省部级鉴定,“某型发动机红外抑制器地面样机研制试验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 “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空气系统篦齿封严研究”获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发表论文100余篇,多篇被Sci,Ei收录。获优秀科技论文奖4项。 1985年及1988年于东南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获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2年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8至2009年,赴美国Minnesota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师从美国工程院资深院士R. J. Goldstein教授,从事流动和传热研究工作。1988年至今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