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科举
    硕士生导师
  • 招生学科专业:
    机械工程 -- 【招收硕士研究生】 -- 机电学院
    机械 -- 【招收硕士研究生】 -- 机电学院
  • 学位:工学博士学位
  • 职称:副研究员
  • 所在单位:机电学院
硕士生导师
电子邮箱:
所在单位:机电学院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办公地点:A12号楼512室
性别:
联系方式:13621594551 025-84892581转8019
主要任职:江苏省仿生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其他任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委员、生物制造工程分会委员、国际仿生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
毕业院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团队新闻
团队《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封底论文:多机制协同附着的仿生健康监测电极
发布时间:2022-12-19    点击次数:

生物电信号是人体最基本的生理信号之一,通过对生物电信号的监测可以对多种生理疾病进行诊断和预防。随着微电子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疗科技选择使用电极贴片与诊断设备集成,以实现长期实时监测人体健康状况的医疗保健系统。监测系统对于预防突发性强、致命性高的心脑血管疾病(如脑血栓、心肌梗塞、心律失常以及心脏骤停等心脑血管疾病)有着显著的作用,对于患者的健康安全有重大意义。

生物电监测电极作为测量系统的重要组成单元,直接与人体接触采集生物电信号,是生物电传感器中最为核心的基础部件。常见的是银-氯化银(Ag/AgCl)凝胶电极,但由于凝胶或粘合剂会对皮肤产生刺激,很难用来长期监测生物电信号。为了实现长效接触监测的功能,生物相容性良好的干电极技术近年来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然而,由于皮肤的粗糙、弹性质地,附加汗水,油脂、皮屑和毛发等表面特性,干电极技术在皮肤附着力、接触阻抗、透气性等创新优化方面仍面临较大挑战。

[典型具有附着与固定能力的生物结构与功能实现策略]

由于自然环境下目标附着表面的复杂多样性,依靠单一的黏附机制往往不足以提供生物体稳定的附着和快速的运动的能力。几乎所有具有全空间运动能力的生物,均拥有两种及以上的界面附着策略,且生物体型越大,越需要多种附着方式协同作用来提升界面附着力以平衡自重。生物高鲁棒性的附着调控特性依赖于生物脚爪精细的跨尺度附着结构,以及附着结构所呈现的机制之间的协同作用。

[微针摩擦与树蛙湿黏附协同的仿生电极设计]

受此启发,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微针摩擦与树蛙湿黏附协同的仿生电极,银基微针阵列高度80μm与皮肤角质层的接触可以提供高的摩擦力,同时可以作为生物电信号采集单元,实现对心电、肌电信号的有效监测。而六边形仿树蛙结构一方面可以保障皮肤表面排汗透气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起到增大湿黏附的能力,并且分离的六边形单体设计,可以有效阻止脱附过程中的界面裂纹扩展,进一步增强与皮肤的附着力。

[仿生电极与皮肤的接触附着稳定性测试]

为了验证仿生电极与皮肤的接触附着稳定性,分析了静态、动态、不同润湿状态、不同负载扰动条件下仿生电极的附着力,可以看到,仿生电极在干态或者湿态皮肤表面上可以承受法向最大100g,切向最大200g的扰动载荷。其中法向力的产生一方面有一定的负压吸附效果,尤其是湿润表面,另一方面成对出现的切向高摩擦可以形成类似壁虎黏附在天花板上的互锁作用,实现法向的客观黏附力。结果表明在日常活动包括步行坐着睡觉期间不需要皮肤进行特殊的处理便可保障电极可靠地固定皮肤

[仿生电极的皮肤界面阻抗和生物电监测应用]

仿生电极的皮肤界面阻抗测试显示,在100Hz下(体心图和号的主要频仿极的触阻抗明显低于标Ag/AgCl胶电极。在监测志愿者EMGECG生物电信号应用中,仿生电极也展示出了较好的动态静态采集性能这主要归因于微列与皮肤高抗角成机械锁合,与六边形的仿生湿黏附垫协同作用,强了仿生电极与皮肤表面的附少了运动伪同时,微针与六边形微结构保障了皮肤排汗透气的需求,即使使用数十小时也不会引起明显的皮肤刺激多机制协同的仿生电极设计为现长效的健康监测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相关研究成果以题为“Bionic Design and Performance of Electrode for Bioelectrical Signal Monitoring”发表在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上,并作为封底论文。第一作者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博士研究生袁聪,姬科举副研究员为本文通讯作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本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基金、江苏省仿生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 Bionic Design and Performance of Electrode for Bioelectrical Signal Monitoring - Yuan - 2022 - 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 - Wiley Online Library

 


个人简介

姬科举,博士,副研究员,江苏省仿生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委员、生物制造工程分会委员、国际仿生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CSC公派留学资助;入选无锡飞凤人才计划科技领军人才,绍兴名士之乡英才计划。

主要从事仿生微纳制造、仿生黏附材料、装备及其产业化、仿生爬壁关键技术研究,创办仿生黏附技术产业化基地,研制了仿生黏附垫(商品条码:6976093990006)、仿生摩擦垫(6976093990013)、物理吸盘(6976093990037)、APR版(6976093990020)、壁虎胶带(6976093990044)等系列化仿生产品。研究成果在我国梦天实验舱、神舟15/16/17号载人航天任务中获得应用,并已批量应用于光电、半导体、自动化等领域主流企业、大厂,解决了真空、高低温、振动等环境下的界面操控技术难题。研究成果被CCTV焦点访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载人航天网等官方媒体报道。

已发表Advanced ScienceSmallFriction等一作/通讯高水平论文30余篇;已授权专利20余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5项,美国专利1。担任《摩擦学学报(中英文)》第一届青年编委,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军委科技委前沿创新计划项目、军委科技委基础加强项目课题、空间站工程航天医学实验领域项目、装发国防重点实验室基金等多项科研任务。

个人研究方向及成果介绍主页:www.bionic-material.com


扫一扫用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