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i FEI

Gender:Male

Alma Mater:香港中文大学

Education Level:香港中文大学

Degree:Doctoral Degree in Engineering

School/Department:College of Automation Engineering

Discipline:Measurement Technology and Instrumentation. Precision Instrument and Machinery

Business Address:自动化学院2号楼116房间

E-Mail:


Profile

2011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工程系博士学位,2007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2004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主持和完成国际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各一项,参与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香港政府资助创新及科技基金等多项研究课题,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及会议发表高水平论文二十余篇。

研究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

1.智能传感器、微纳传感器

2.人机交互、机器人技术、可穿戴设备

3.环境能量采集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

教育经历

2008.04–2011.12   香港中文大学(CUHK)机械及自动化系,获得博士学位

2004.09–2007.07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SIA),获得硕士学位 

2000.09–2004.0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STC)自动化系,获得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15.01–至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讲师
2014.07–2014.12    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高级算法工程师
2012.02–2014.06    香港城市大学机械及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博士后研究员
2007.07–2008.01    NEC软件系统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系统软件开发工程师

承担本科教学课程:

1. 《传感器原理》,自动化学院测试技术与仪器专业,大三课程,学时:56学时.

2. 《现代检测技术(英文)》,国际教育学院电气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四课程,学时:32学时.

科研及竞赛获奖:

>>>>本人参与科研项目获奖:

1. 2021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智能双向神经感知义肢技术”.

2. 2022年江苏省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奖,“基于肌电控制的人机交感智能仿生假手”.

3. 2023年中国雷达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低成本多旋翼无人机载毫米波雷达高分辨率成像技术”.

4. 2023年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项目奖”金奖,“灵犀手”.

5. 2023年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助残假手的多模态感知关键技术”.

>>>>本人参加创新创业竞赛获奖:

1. 2010年第一届国际微纳米应用竞赛特别奖.

2. 2013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团体组深圳区优秀团队奖(项目资助金额:75万元).

3. 2014年宁波市新城杯创新创业大赛唯一A类一等奖(项目资助金额:200万元).

4. 2015年入选江苏省双创博士计划.

5. 2020年入选创业浦口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计划(项目资助金额:50万元).

6. 2024年香港城市大学HK Tech 300全国总决赛优胜奖(项目资助金额:100万港币).

>>>>指导学生获奖:

1. 2016年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华东赛区光电组优秀奖.

2. 2021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宫杯”研究生创新实验竞赛最佳人气奖.

3. 2022年江苏省仪器仪表学会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一等奖.

4. 2022年江苏省智能(虚拟)仪器竞赛一等奖.

5. 2022年江苏省智能(虚拟)仪器竞赛二等奖.

6. 2022年第十九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

7. 2022年第十九届五一数学竞赛三等奖.

8. 2022年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华东分赛区团队三等奖.

9. 2022年第四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三等奖.

10. 2022年江苏省优秀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

11. 2022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企业项目式”实习优秀指导教师奖.

12. 2023年第二十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

13. 2023年第十八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华东分赛区团队二等奖

14. 2024年“TI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江苏赛区一等奖。

15. 2024年第八届中国(国际)传感器创新创业大赛(东南赛区)二等奖。

16. 2024年第二十一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

17. 2024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宫杯”研究生创新实验竞赛最佳人气奖。

18. 2020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

发表学术论文,出版专著情况:

Fei, Fei, Sifan Xian, Xiaojian Xie, Changcheng Wu, Dehua Yang, Kuiying Yin, and Guanglie Zhang. Development of a wearable glove system with multiple sensors for hand kinematics assessment. Micromachines 12, no. 4 (2021): 362.

Fei, Fei, Ying Leng, Sifan Xian, Wende Dong, Kuiying Yin, and Guanglie Zhang. "Design of an Origami crawling robot with reconfigurable sliding feet." Applied Sciences 12, no. 5 (2022): 2520.

Fei, Fei, Sifan Xian, Ruonan Yang, Changcheng Wu, and Xiong Lu. "A Wearable Visually Impaired Assistive System Based on Semantic Vision SLAM for Grasping Operation." Sensors 24, no. 11 (2024): 3593.

Fei, Fei, Zhenkun Jia, Changcheng Wu, Xiong Lu, and Zhi Li. "Design of a Capacitive Tactile Sensor Array System for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Sensors 24, no. 20 (2024): 6629.

Fei, Fei, Ruonan Yang, Jiankun Li, Qingqing Cao, Qianru Zhang, and Changcheng Wu. "Development of Human Motion Capture System Based on Multiple Inertial Sensor Units." In 2024 IEEE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YBER Technology in Automation, Control, and Intelligent Systems (CYBER), pp. 173-178. IEEE, 2024.

Fei, Fei, Yike Yao, Qingqing Cao, Changcheng Wu, Ruonan Yang, and Lizhi Mao. "Design of a Wearable sEMG Signal Acquisition System for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In 2024 IEEE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YBER Technology in Automation, Control, and Intelligent Systems (CYBER), pp. 179-184. IEEE, 2024.

Fei Fei, Ying Leng, Changcheng Wu, Dehua Yang, Development of A Wearable Human Gait Analysis System Based on Plantar Pressure Sensors, The 2nd IEEE Conference on Micro/Nano Sensors for AI, Healthcare, and Robotics, Shenzhen, 2019.

Shenyu Liu, Fei Fei*, Changcheng Wu, Min Yang and Dehua Yang, Development of an Airfoil-Based Aeroelastic Energy Harvester driven by Alternating Airflow, 2018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p. 404-407, 19-23 July 2018. 

Fei FEI, John D. Mai and Wen J. Li, “An Indoor Air Duct Flow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 Modeling and Experiments,” Cyber Technology in Automation, Control, and Intelligent Systems(CYBER), 2013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26-29 May 2013. (EI)

Fei FEI, John D. Mai and Wen Jung Li, “An Indoor Air Duct Flow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 for Powering Wireless Sensors,” Cyber Technology in Automation, Control, and Intelligent Systems(CYBER), 2012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p. 404-407, 27-31 May 2012. 

Fei FEI and Wen J. Li, “A Fluttering-to-Electrical Energy Transduction System for Consumer Electronics Applications”, 2009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Biomimetics, December 18, 2009. 

授权专利:

1. 一种用于面部表情识别的微型传感器阵列装置,专利号:ZL202221519051.1.

2. 一种微气流喷射阵列虚拟操控平台,专利号:ZL201920843023.7.

3. 一种基于多电机驱动和红外传感阵列的手部康复训练装置,专利号:ZL202221595090.X.

4. 涵道式压电-电磁复合宽频能量采集装置,专利号:ZL201810487114.1.

授权软著:

1. 多传感器数据手套数据采集软件.

2. 多点压阻式足底压力数据采集软件.

3. 基于可穿戴设备的面部表情数据采集和识别软件.

4. 基于深度视觉的可重构折纸机械爪与目标定位软件.

5. 基于手部可穿戴设备的无人机远程操控软件.

6. 基于微电容阵列的液滴电容检测软件.

7. 可重构穿戴设备数据采集与管理软件.

8. 面向人机交互的可穿戴式振动反馈设备应用软件.

9. 微电容传感器阵列区域热图实时检测软件.

10. 智能化飞盘飞行姿态检测与投掷训练应用软件.

11. 基于可穿戴传感器的面部肌肉康复训练与评估软件.

12. 生物电信号连续测量与记录软件.

主持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基于空气动力学颤振效应的压电电磁复合能量采集技术研究”,(项目编号:61501226),2015.

2.江苏省双创计划,“基于惯性传感追踪的可穿戴运动能量采集系统“, (项目编号:YQR16007),2015.

3. 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项目,“基于微纳技术的人-机-物融合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YHA20016),2020.

4.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课题资金“面向分布式应用的风力颤振能量转换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编号:S2012040007657),2013.

5.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启动基金项目,“柔性结构体风致颤振能量采集技术研究”,(项目编号:YAH15016),2015.

6.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面向虚拟仿真教学的人机交互数据手套设备”,(项目编号:016050300033264),2016.

7.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传感器课程项目化教学方法研究”,(项目编号:CAEJG-2017-12)2017.

8.企业合作项目,“无线控制体感仿真机械手开发”,(项目编号:KFA18922),2018.

9.企业合作项目,“面向虚拟现实应用的多传感器数据手套”,(项目编号:KFA17122),2017.

10. 南京市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项目,”面向手部康复训练的数据手套设备“,2020.

1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青年科技创新基金(理工军口类),(项目编号:XAC20014),2020.

12.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合作项目,“多指灵巧手系统研究”,(项目编号:KFB20413),2020.

13.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合作项目,“可穿戴传感器融合控制技术”,(项目编号:KFA22098),2021.

14. 香港城市大学合作项目,“用于体操、武术与游泳运动员辅助训练的可穿戴传感器可视化软件设计与开发“,(项目编号:KFA23898),2022.

1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基于柔性电容触觉传感器阵列的创新实验平台开发“,(项目编号:SYJS202304Z),2023.

16.企业合作项目,“轻巧型洁净铝制输送轨道的研发”,(项目编号:KFA24279),2024.

17. 南京天光所合作项目,“精密力加载试验系统研制”,(项目编号:KFA24798), 2024.

18.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合作项目, “面向协作机器人应用的动作捕捉控制技术研究”,(项目编号:KFA24568),2024.

19. 企业合作项目,“装车系统专用起重机的研制与开发”,(项目编号:KFA24322),2024.

20. 企业合作项目,“聚酰胺薄膜无接触式旋转牵引转向系统的研发”,(项目编号:KFA24440),2024.

21. 企业合作项目,“新型自补偿推拉折叠门的研发”,(项目编号:KFB24077), 2024.

22. 企业合作项目,“无人化光伏电池片车间(工艺段间)花篮堆栈的研发”,(项目编号:KFA24569), 2024.

23. 西北工业大学合作项目,“表面肌电采集系统方案设计”,(项目编号:KFA25002),2024.


指导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

研究生创新基地(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面向体域网的可穿戴复合俘能装置的研究”.

研究生创新实验竞赛”(天空杯)培育项目,“基于多运动传感器步态分析的身份识别技术研究”.

研究生创新实验竞赛”(天空杯)培育项目,“基于多特征数据融合的可重构穿戴硬件平台”.

研究生创新基地(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 “基于扭转塔结构的可重构折纸机器人”.

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 “基于语义视觉SLAM的视障辅助系统研究”.

研究生创新实验竞赛”(天空杯)培育项目,"基于深度视觉的可重构折纸机械爪分拣系统".

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 "基于肌电及惯性传感单元的融合动作意图识别系统研究".

研究生创新实验竞赛”(天空杯)培育项目,"基于可穿戴传感器的面部肌肉康复训练和评估系统".

研究生创新实验竞赛”(天空杯)培育项目, "基于智能眼镜和导盲杖的可穿戴视觉障碍辅助系统".

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  "基于具身智能和可穿戴设备的交互式协作机器人系统研究".

指导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

本科生大创项目,“基于可穿戴柔性电容传感器的人体汗液分析系统”,国家级。

本科生大创项目,“基于组态智能气缸和机械手的非平整表面物体搬运装置设计”,省级。

本科生大创项目,“基于可穿戴脑电信号采集单元的大学生群体学习行为分析系统”,省级。

本科生大创项目,“基于气囊阵列驱动机理的折纸机器人设计”,省级。

本科生大创项目,“基于可穿戴传感器的篮球动作智能分析系统”,校级。

本科生大创项目,“基于电磁感应的微型振动能量收集装置”,校级。

本科生大创项目,“基于磁性吸附结构的自组装细胞机器人”,校级。

天目启航项目,“面向可穿戴应用的柔性电容传感器阵列设计”,院级。

天目启航项目,“一种基于超声波和组合导航技术的户外智能导盲杖,院级。

天目启航项目,“一种用于手部功能障碍康复的电刺激设备”,院级。

自由探索项目,“一种面向帕金森患者手部震颤治疗的可穿戴式手环”,院级。

备注:

欢迎对智能传感器硬件设计、传感器相关算法开发感兴趣的同学报考,要求数学较好、做事认真、性格积极向上、善于和他人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