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国旭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个人信息

招生学科专业: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 【招收硕士研究生】 -- 航空学院
机械 -- 【招收硕士研究生】 -- 航空学院
学位:工学博士学位
性别:男
毕业院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所在单位:航空学院
电子邮箱:

  2008年7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学士学位,毕业论文题目为“高隐身飞机布局设计”。2011年2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飞行器设计专业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直升机复合材料旋翼桨叶结构设计,毕业论文题目为“含损伤直升机复合材料桨叶完整性分析”。2020年6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飞行器设计专业的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飞行器的隐身设计和突防效能评估,毕业论文题目为“面向RCS指标制定的雷达隐身效能研究”。2011年2月到2014年8月任职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总体设计部隐身技术研究室,从事巡航导弹和无人机的隐身总体设计,以及导弹发射车的多频谱伪装隐身设计。2016年9月到2017年3月在俄罗斯鲍曼莫斯科国立技术大学访学,从事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研究。2020年5月到2022年4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固体力学流动站从事力学研究。2022年5月加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飞行器系。


目前科研工作:

  本人目前科研工作主要围绕以下四大主线:

  (1)反预警机特种飞行器(无人机)设计

  反预警机特种飞行器(无人机)的设计理念源自本人博士论文,目前正与航天某院开展联合研究,共包括9个具体研究方向,其中,7个方向由本人直接负责,2个方向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相关教授合作。

  (2)平流层飞艇总体设计

  包括新型半硬式翼型平流层飞艇概念设计、飞艇参数化建模与气动性能计算、吊舱外形隐身设计、高低空通用螺旋桨设计、低功耗大进气量高空气泵设计、囊体焊接质量自动检测技术、太阳辐射能量及转化效率计算等多个具体研究方向。

  (3)飞行器隐身设计

  包括雷达隐身设计与隐身性能计算、红外隐身设计与辐射特性计算、气动降噪设计与声隐身计算、隐身材料应用方案设计及效果评估、雷达/红外综合隐身设计、基于尖前缘翼型的高亚声速隐身飞行器设计等多个具体研究方向。讲授《飞行器隐身设计》研究生课程。

  (4)突防效能评估与体系对抗仿真

  包括雷达探测能力建模与计算、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探测能力建模与计算、体系对抗效能评估、攻防对抗与体系化仿真等多个具体研究方向。

  上述四大科研主线覆盖了总体、气动、结构、隐身、效能、仿真等多个飞行器设计领域,所有研究工作均有明确的需求牵引,研究成果均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国家重大工程,能够让参与科研的学生有成就感和获得感,为学生就业铺平道路。


型号研制经验(来南航前):

[1] 负责**巡航导弹设备舱冷却取风斗方案设计及其对全弹隐身性能影响情况的仿真分析,并参与导弹隐身性能测试。

[2] 负责**巡航导弹埋入式进气道隐身性能测试用的低散射载体外形设计及仿真计算。

[3] 负责**导弹发射车伪装方案设计,及模型样车的伪装效果测试,并参与该型号导弹耐高温吸波结构尾舵方案设计。

[4] 参与**导弹和**无人机的总体方案论证,负责隐身外形设计、隐身性能仿真计算及突防效能评估。

[5] 参与**空面布洒器隐身性能测试及吸波结构方案改进设计。

[6] 参与**巡航导弹方案改进,负责隐身方案部分,并指导一名硕士研究生针对该型号的隐身改进措施完成毕业论文。

[7] 参与**第四代战斗机射频孔径天线的RCS测试工作。


科研项目经历(来南航前):

[1] **发展战略研究,负责

[2] **隐身武器装备**效能评估技术,负责

[3] **外形设计、材料应用及测试方案研究,负责

[4] **雷达隐身设计及仿真分析,负责

[5] 兼顾声/红外**的直升机雷达****研究,参与

[6] 耐高温吸波结构**研究,参与

[7] 灵巧可控**天线罩研究,参与


科研项目(来南航后):

[1] ***,负责

……

[··***,负责

……

[8] ***,负责

已结题科研项目3项,在研科研项目5项,研究内容覆盖飞行器总体设计、气动计算、隐身计算、结构设计、数学建模、突防仿真等。


学术论文:

[1] Guoxu Feng, Jun Huang, and Mingxu Yi, “Composite refractive index on electromagnetic wave propagating in spherical medium,”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vol. 68, no. 3, pp. 2297-2303, Mar. 2020, doi: 10.1109/TAP.2019.2948496. (SCI, Q1, Top, 2021 IF: 4.824, WOS: 000526057900039)

[2] Guoxu Feng, Jun Huang, and Hongbo Su, “A new ray tracing method based on piecewise conformal transformati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vol. 70, no. 4, pp. 2040-2052, Apr. 2022, doi: 10.1109/TMTT.2021.3138441. (SCI, Q1, Top, 2021 IF: 4.381, WOS: 000745470400001)

[3] Guoxu Feng and Jun Huang, “A heuristic resolution of the Abraham-Minkowski controversy,”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Plus, vol. 136, no. 5, Article Number: 520, May 2021, doi: 10.1140/epjp/s13360-021-01523-8. (SCI, Q1, 2021 IF: 3.758, WOS: 000656230800005)

[4] Guoxu Feng and Jun Huang, “A new method for solving the eikonal equation in the spherical computing domain,” Mathematical Methods in the Applied Sciences, vol. 43, no. 6, pp. 2953-2966, Apr. 2020, doi: 10.1002/mma.6093. (SCIE, Q1, 2021 IF: 3.007, WOS: 000505919400001)

[5] Guoxu Feng, Jun Huang and Mingxu Yi, “General formulas of effective earth radius and modified refractive index,” IEEE Access, vol. 9, pp. 115068-115076, 2021, doi: 10.1109/ACCESS.2021.3103750. (SCI, Q2, 2021 IF: 3.476, WOS: 000688220800001)

[6] Guoxu Feng, Jun Huang, and Zhenbo Wu, “Overcoming geometric issues in the multipath propag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using ray tracing and spherical ground surface theory,” Optik, vol. 181, pp. 326-337, Mar. 2019, doi: 10.1016/j.ijleo.2018.12.093. (SCI, Q2, 2021 IF: 2.840, WOS: 000465157600044)

[7] Guoxu Feng and Jun Huang, “A geometric optics method for calculating light propagation in gravitational fields,” Optik, vol. 194, Article Number: 163082, Oct. 2019, doi: 10.1016/j.ijleo.2019.163082. (SCI, Q2, 2021 IF: 2.840, WOS: 000494476200057)

[8] Guoxu Feng and Jun Huang, “A space-time ruler based explanation of relativistic effects,” Optik, vol. 207, Article Number: 163867, Apr. 2020, doi: 10.1016/j.ijleo.2019.163867. (SCI, Q2, 2021 IF: 2.840, WOS: 000523186200014)

[9] Guoxu Feng and Jun Huang, “An optical perspective on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I: Basic concepts and the equivalence principle,” Optik, vol. 224, Article Number: 165686, Dec. 2020, doi: 10.1016/j.ijleo.2020.165686. (SCI, Q2, 2021 IF: 2.840, WOS: 000596850700008)

[10] Guoxu Feng and Jun Huang, “An optical perspective on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 II: Gravitational deflection of light and Shapiro time delay,” Optik, vol. 224, Article Number: 165685, Dec. 2020, doi: 10.1016/j.ijleo.2020.165685. (SCI, Q2, 2021 IF: 2.840, WOS: 000596850700003)

[11] Guoxu Feng and Jun Huang, “An optical perspective on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III: Gravitational redshift,” Optik, vol. 224, Article Number: 165684, Dec. 2020, doi: 10.1016/j.ijleo.2020.165684. (SCI, Q2, 2021 IF: 2.840, WOS: 000596850700012)

[12] Guoxu Feng and Jun Huang, “An optical perspective on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IV: Space-time invariant,” Optik, vol. 224, Article Number: 165697, Dec. 2020, doi: 10.1016/j.ijleo.2020.165697. (SCI, Q2, 2021 IF: 2.840, WOS: 000598311700006)

[13] Guoxu Feng and Jun Huang, “An optical perspective on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V: Perihelion precession,” Optik, vol. 224, Article Number: 165683, Dec. 2020, doi: 10.1016/j.ijleo.2020.165683. (SCI, Q2, 2021 IF: 2.840, WOS: 000598311700003)

[14] 冯国旭, 王军, 程小全, 汪源龙, “穿孔损伤大小和方向对复合材料桨叶振动特性的影响,” 复合材料学报, vol. 28, no. 1, pp. 151-155, Feb. 2011, doi: 10.13801/j.cnki.fhclxb.2011.01.038. (EI检索)

[15] 王军, 冯国旭, 程小全, 汪源龙, “穿孔损伤位置对复合材料桨叶振动特性的影响,” 复合材料学报, vol. 28, no. 1, pp. 143-150, Feb. 2011, doi: 10.13801/j.cnki.fhclxb.2011.01.037. (EI检索)

[16] 黄兴军, 高文坤, 冯国旭, “从空海一体战看国外巡航导弹隐身技术发展,” 战术导弹技术, no. 2, pp. 1-9, Mar. 2013, doi: 10.16358/j.issn.1009-1300.2013.02.012

[17] 王军, 冯国旭, 杨亚东, 程小全, “直升机复合材料桨叶振动失效分析,” 失效分析与预防, vol. 6, no. 2, pp. 80-85, Apr. 2011

[18] Госюй Фэн, А. М. Думанский, and А. Н. Русланцев,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статической прочности композитной лопасти вертолета,” Второй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 Конференции Деформирование и Разрушение Композиционных Материалов и Конструкций, Москва, 2016

[19] 张昭郭玉杰赵晓宁, 孙宝亮邓双厚冯国旭*, “军事元宇宙刍议与展望,” 系统仿真学报, vol. 35, no. 7, pp. 1421-1437, Jul. 2023, doi: 10.16182/j.issn1004731x.joss.23-0104

[20] 张祺忻邓双厚周丽, 朱震浩, 冯国旭, “高超声速滑翔目标拦截弹方案设计与弹道规划,” 现代防御技术, vol. 51, no. 5, pp. 39-49, Oct. 2023

[21] 卢元杰,龙珊珊,赵航,冯国旭,赵晓葭, “基于混合模型的异构无人机蜂群效能评估,” 系统仿真学报, vol. 36, no. 3, pp. 700-712, Mar. 2024, doi: 10.16182/j.issn1004731x.joss.22-1294


专利:

[1] 一种固定翼无人机起降辅助装置,已受理

[2] 一种推进式螺旋桨变桨距机构及其平流层飞艇,已受理

[3] 基于尖前缘翼型的飞翼布局飞行器气动外形设计方法,已受理

[4] 反舰载固定翼预警机飞行器的设计方法及飞行器,已受理


软件著作权:

[1] 飞机概念设计辅助计算软件,申请中

[2] 桨叶设计辅助计算软件,申请中

[3] 高超声速飞行器突防演示系统,申请中

[4] 海面波浪几何建模软件,申请中


代表性成果:

[1] 修正了国际电信联盟标准文件中的两个公式

  提出了复合折射指数的概念,证明了国际电信联盟标准文件ITUR P.453-10中的修正折射指数是复合折射指数的低海拔近似。该工作为雷达探测、飞机导航、无线通信、卫星定位、电子对抗、天气预报等工程应用中的电磁波传播建模与计算提供了更加精确和快速的方法。该成果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期刊用保角变换的方法给出了有效地球半径的精确公式,证明了国际电信联盟标准文件ITU-R P.310-10中的经验公式是精确公式的近似。该成果发表在IEEE Access期刊。

[2] 开发了一款雷达探测效能仿真评估程序

  该程序能够综合考虑地球曲率、地形遮挡、传播衰减、地/海杂波、雨/雪杂波、箔条干扰等因素对雷达探测效能的影响。对二十余款国外典型地/海基和空基预警雷达进行了探测效能仿真,针对不同雷达系统采用的工作模式和信号处理方法,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和突防方案。该成果已用于某型中远程突防武器的项目论证和隐身突防方案设计。

[3] 开发了一款计算桨叶受损后力学特性的小程序

  以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为平台,应用其内嵌的参数化编程语言(APDL)开发了一款可用于计算复合材料桨叶受损后的静强度和疲劳特性的小程序。以某型号直升机复合材料旋翼桨叶为研究对象,应用该程序对其进行了损伤评估。

[4] 为亚伯拉罕-闵可夫斯基百年争议提出了启发式解决方案

  以沿大圆航线匀速飞行的飞机为例,在太空视角(非局部观测)下,证明了飞机也存在亚伯拉罕-闵可夫斯基争议。利用时空度规张量定义了相对运动折射指数和引力场折射指数,揭示了隐藏在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中的亚伯拉罕-闵可夫斯基争议。证明了闵可夫斯基力和亚伯拉罕力分别是造成光的引力偏转与夏皮罗时间延迟的原因。最终得到一个启发式观点:非局部观测是造成亚伯拉罕-闵可夫斯基争议的原因。该成果已发表在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Plus期刊


教学业绩:

[1] 2022年指导的由5名大一新生组成的团体参加 首届“长空杯”飞行器创新设计竞赛 荣获二等奖

[2] 2023年指导的3名本科毕业论文均获评优秀,论文题目和下载链接如下:

   ①拦截高空目标的中距防空导弹总体设计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2307693_lanjiegaokongmubiaodezhongjufangkongdaodanzongtisheji

   ②口字型重载多旋翼概念设计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2307847_kouzixingzhongzaiduoxuanyigainiansheji

   ③面向海战突防的航迹规划方法研究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2307861_mianxianghaizhantufangdehangjiguihuafangfayanjiu

   PS:这3名学生本科阶段课业成绩并不突出,平均绩点分别为3.2、3.0、2.9,这间接说明指导教师是认真负责的,没有放任自流。

[3] 2023年指导的3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1项获评国家级、1项获评省级、1项获评校级


学术理念:

  秉持扎根飞设、立足总体、面向突防、瞄准实战”的学术理念。


育人理念:

  秉持“以兴趣汇聚人才(聚才)、以项目锻炼人才(炼才)、以品学推荐人才(荐才)”的育人理念。希望能够将热爱飞行器设计的学生汇聚在一起,以兴趣为导向,共同从事一些有趣的事情。毕业时,会将品学兼优的学生推荐给飞行器设计研究所的型号总师/副总师/总师助理,尽力帮助学生实现“爱一行干一行”的就业理想。


三个一流:

  课题组将为学生提供“一流的科研待遇”,带领学生产出“一流的学术成果”,为学生推荐“一流的就业单位”。


课题组文化: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术与工程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招生意向:

①数学类课程、物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有过补考或重修者勿扰!

②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混硕士学历者勿扰!

特别欢迎热爱飞行器设计者,本科专业无所谓、本科院校无所谓!

特别欢迎有航模制作经验者!

特别欢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雷达、通信、电子对抗等方向)的学生!

特别欢迎喜欢数学和(或)物理者!

特别欢迎参加过科创竞赛者!

特别欢迎擅长编程者!

特别欢迎保研者!


特别特别急需一位本科阶段搞过“四旋翼飞控”的学生加盟!!!


PS:是否聪明不重要,是否专业对口不重要,是否具备做项目的能力不重要,重要的是勤奋好学、积极向上、持之以恒,特别讨厌躺平派、啃老族、懒惰者。


欢迎热爱飞行器设计,有志于空天报国的青年才俊通过邮件与我联系或来我办公室交流!

[1] 2004.9-2008.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 本科(学士) | 工学学士学位 |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2] 2008.9-2011.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飞行器设计 | 硕士研究生 | 工学硕士学位 |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3] 2016.9-2017.3
鲍曼莫斯科国立技术大学 |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 | 国际交换
[4] 2014.9-2020.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飞行器设计 | 博士研究生毕业 | 工学博士学位 |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1] 2020.5-2022.5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 2011.2-2014.3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三总体设计部 

[1] 《航空学报》外审专家
[2] 《系统仿真学报》青年编委+外审专家
[3] 《航空工程进展》外审专家
[4] 《现代防御技术》外审专家
[5]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外审专家
[6] 《Computer Physics Communications》外审专家
[7] 《Astrophysics and Space Science》外审专家
[8] 《Astrophysics and Space Science》外审专家
[9] 《Modern Physics Letters A》外审专家

[1]飞行器总体设计
[2]隐身技术
[3]突防效能评估

暂无内容

暂无内容

版权所有©201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信息化处(信息化技术中心)

访问量: 本月访问: 今日访问量: 最后更新时间:--